初三语文试题分析之文言文类试题分析()

      

  一、简答题

  1.

  【详解】:

  1.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

  2.(1)形状

  (2)书籍所记载

  (3)亲身经历过

  3.指《宜都记》的作者

  4.引用 欣然

  二、阅读题

  2.

  【详解】:

  1.多 长枝 生长枝干

  2.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,却不沾染污秽;它在清水里洗涤过,却不显得妖媚。

  3.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体态香气

  4.衬托莲花的美好品格。用菊花是从正面衬托,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。

  5.莲子 色白而圆,中间有绿色的心。心有点苦味。白色的干莲子,是硬的,炖烂后才能食用。味道甘甜,而且粉扑扑的。

  3.

  【详解】:

  1.代词,代萧氏子 只 [评分标准]本题1分,每空0.5分。

  2.子妇之亲萧氏子/至京师。[评分标准]本题1分,多划不得分。

  3.示例:王安石贵为宰相,仍艰苦朴素、勤俭持家。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,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,从自身生活做起,杜绝奢侈浪费,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。

  [评分标准]本题2分。王安石的勤俭1分,学习这种精神1分。

  4. ; ; ; ;C ;

  【详解】:

  (1) 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
  (2) (1)只,仅 (2),邀请。 (3)竟然 (4)离开 (5)告诉

  (3)   (1)老人、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,显得心满意足。

  (2)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,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。

  (4)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渔人

  (6)   答案: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。

  点拨:也可说不希望受到外人骚扰或侵袭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。

  5.

  【详解】:

  1.(1)第二日 (2)连续 (3)大约 (4)逆水流而走

  2.(1)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

  (2)落英缤纷

  (3)缘溪行

  3.险要,地形复杂,这一特点印证了遂迷,不复得路

  4.岩石的怪状嶙峋,似被泉水咬得犬牙交错,都像是怪异、神秘的景象。

  5.桃树大约有千余棵,两边如设锦帐。

  6.

  【详解】:

  1.就 只

  2.居住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

  3.“形象地写出苔痕逐渐长到台阶上的状态。

  4.表明作者虽然身居陋室,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,具有远大抱负。

  点拨: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。

  5.孔子说:有什么简陋的呢?表现了作者的陋室不陋。

  7.

  【详解】:

  1.多 沾染 洗涤 少

  2.对于菊花的爱,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。对于莲花的爱,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?

  3.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

  4.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,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。

  5.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、慕名利的生活态度,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、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。

  8. B ; ; ;

  【详解】:

  (1) “摘而藏之B项中的动作顺接;A项中表转折”;C项中表转折;D项中表并列。

  (2) (1)已经 (2)等待 (3)停止

  (3)   (1)用来消暑而暑气都被它退了,用来纳凉而凉气就生成了。

  (2)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。

  (4) 《爱莲说》作者对荷花的喜爱,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。本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”“可闻”“可吃”“可用,有实用价值。

  9.

  【详解】:

  1.说告诉 绝极停止、消失

  2.(1)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,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。

  (2)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,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

  3.船头三人的肖像、神态。

  4.主题是大苏泛赤壁;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;三个位置东坡居中。

  5.(1)泛舟人悠闲神情

  (2)A美髯公怡情泛赤壁

  10. ;A ;A ; ; ; ;

  【详解】:

  (1) 轩  镂 弈

  (2) 注意语序的变化及出乎意料的惊叹。

  (3) 由观察对象所处位置选择不同视角。

  (4) 似乎

  (5) 列数字 打比方 状貌 空间顺序

  (6)   (1)《核舟记》中共刻有5个人物;而本文船舱面上有21人,舱中还有11;

  (2)《核舟记》中刻有一个轩敞的大舱,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进二层的舱楼

  (7) 学海无涯苦作舟

  11.

  【详解】:

  1.老有所终,幼有所长

  2.第一,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;第二,人人都能安居乐业;第三,货尽其用,人尽其力。

  点拨:或概括为两方面:一是人情,二是财货。

  3.不能。按老、壮、幼的顺序,符合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。

  4.————

  5.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选贤举能

  12.

  【详解】:

  1.神探 或破案高手

  2.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,说明不是正常走长途而是急忙赶路,不正常;赶驴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,说明心里有鬼。

  3.捉送县/有顷/驴主寻踪/皆如其言。

  13. ;D ;B ;C ; ; ;C

  【详解】:

  (1)   (1)感到奇怪,诧异。

  (2)隐隐约约,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。

  (3)没有实现。

  (4)问路。这里是访求、探求的意思。

  (2) 去,离开

  (3) 房舍都很整齐

  (4) 桃源人大惊的原因是从未见过桃源以外的人。

  (5) 村里人嘱咐他道:“(我们这个地方)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!”

  (6)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,人民的痛苦。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,为外面的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。

  14. C ; ; ;

  【详解】:

  (2) 示例: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

  (3) (侍从)又把太宗写的书法作品拿来给王著看,王著又像原来一样回答。

  (4) 王著是一个性格耿直(不阿谀逢迎)、要求严格、尽职尽责、深谙引导之方的人。

  15.

  【详解】:

  1.(1),空缺

  (2)顺流而下

  (3)急流

  (4)日光,这里指太阳

  2.山 峰高谷深的险要 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 秋季寒凄凉

  3.夏水最盛迅疾,最有特点,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,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。

  4.回清素湍的动态,以倒影绿潭的静态,极言江水之清澈。

  5.从侧面表达了秋天在猿声中更加凄凉、悲哀。

  6.示例: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,闪动着活泼的光;树木茂盛繁密,山峰高而挺拔,野草密密的,好像连风也吹不过。

  16.

  【详解】:

  1.山水之美

  2.仰视 俯视 平视

  3.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。乱鸣动衬静,突出江南山水的幽静和勃勃生机。

  4.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

  5.热心仕途,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真正欣赏山川之美的,只有抛弃尘世喧嚣,寄情山水的人才能够欣赏山川之美。而这样的人,自谢灵运以后,就很少见了。

  17.

  【详解】:

  1.(1)解开(:脱 脱下)

  (2)散步(:漫步 走 行走)

  2.庭院的地面,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,中有像藻、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,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。

  3.(1)遂至承天寺。 理由:张怀民可以同乐

  (2)怀民亦未寝 理由: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

  (3)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:关系亲密

  (4)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: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

  4.(1)苏轼才华横溢,素有大志,但不被朝廷重用

  (2)仕途失意的落寞

  (3)自我排遣的旷达

  18. C ; ; ;

  【详解】:

  (1) A项中 B项中 D项中

  (2) (1)穿 (2)你 (3)下雨 (4)好像

  (3) 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去,而你现在却穿黑色的衣服来,它怎么会认得,难道要怪它不认识你吗?

  (4)   答案: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,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。

  点拨:也可以说,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,不要脑子发热,动怒发火,而应该设身处地,换位思考。

  19.

  【详解】:

  1.形:仅如银钱 色:玉城雪岭 声:如雷霆 势:吞天沃日

  2.对偶 比喻 拟人 证实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致,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海水涌起来,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,浙江横着,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。

  3.(1)潮水图 (2)水战图 (3)弄潮图

  4.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,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,而旗尾略不沾湿

  5.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
  20.

  【详解】:

  1.(1)这一天凌晨后,我划着一叶扁舟,穿着毛皮衣服,带着火炉,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。

  (2)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!

  2.一个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。

  3.“在他乡遇知音,在孤高自赏的兴致。

  4.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,天与云与山与水,浑然一体,白茫茫一片。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,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,一点湖心亭的轮廓,和我的一叶小舟,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。

  5.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在描写游人的雅趣和感受上。这样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,动中写静,静中有动,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,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。

  点拨:此题考查了对文章艺术表现力的理解。